如何做到主题教育与学校事业发展两手抓、两不误、两促进?尊龙凯时一人生就是博华东理工大学深学笃用,将“学、研、干、创”环环相扣,推动“强校工程”建设,全面推动主题教育与学校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。
以研为方,“小切口”解决大问题
调研开路、调研破局,如何做到调之有“数”,研之有“物”?
华东理工大学坚持问计问需问效于师生——“到困难较多、情况复杂、矛盾尖锐的地方体察实情”“到师生意见集中、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了解真相”“把‘师生呼声’作为第一信号、把‘师生需要’作为第一选择、把‘师生满意’作为第一标准”,书记校长带队,持续深入一线察实情、谋实招。
校领导班子现场走访奉贤校区教学楼、大学生活动中心、学生宿舍、食堂等地,与党外人士代表、青年教师代表面对面交流,邀请174名教师代表、8个学院开展问卷调查及书面调研,访谈学院科研管理人员、一线教师以及“汇贤计划”辅导员等……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、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、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、推动科技自立自强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以及奉贤校区发展定位等主题,校领导多次开展典型案例解剖式调研、“四不两直”督查式调研,收集建议意见,提出初步措施,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调研成果。
身子“沉下去”,问题“捞上来”,措施“亮出来”。
如何回应师生对奉贤校区条件保障的需求?学校及时改善奉贤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设备,更换部分活动室的桌椅和投影设备,更新800人剧场灯光音响,改善学生文化生活条件。“大学生活动中心装修后,活动室更明亮了,我们现在经常使用舞蹈房排舞!”“这学期几乎每天都有演出可以看,非常充实!”
如何进一步提升辅导员队伍思政育人工作的本领和水平?5月17日,为期半年的“行动学习”骨干辅导员研修营开营,通过专题培训、小组研讨、走访调研、实践落实、评估反馈等环节,为辅导员队伍建设“赋能提效”。
针对奉贤校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场地空间不足、部分资源整合共享不充分等师生反映强烈的问题,学校党委将其列入主题教育整改整治问题清单,制定专项整治方案,明确整治措施和目标,实行项目化推进。按计划,到今年8月底,学校将完成大学生活动中心、创新创业实践基地、工程创新实践中心功能区域调整和装修;完成《关于本科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学分的规定》《学科竞赛管理办法》等制度的修订;新增校内外合作建设课程、项目、竞赛等3项,实现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软硬件条件的大幅改善。
眼里有师生、心里有使命、手里有任务、肩上扛责任,华东理工大学以师生实实在在的获得感,作为主题教育的落实方向,为师生解决“急难愁盼”问题,切实把“问题清单”变成“责任清单”“发展清单”。
以干为要,大走访书写大文章
如何围绕“国之大者”,有效贯通教育链、产业链、人才链、创新链?华东理工大学聚焦国家“双碳”目标,谋划实施新能源新材料、大健康大安全“两新两大”四大战略,开展有组织的科研,推动校企深度合作,先后前往重点单位、校友企业等开展大走访活动,持续推动校地校企合作提质增效。
学校与苏州实验室、国机集团、中石化上海工程有限公司、中石油(上海)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实施大牵手,签署战略合作协议。双方聚焦国家和区域发展重大战略需求,在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、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、重大科技平台建设、产学研成果转化、战略咨询服务等方面,不断深化合作层次、拓展合作领域、提升合作能级。
以国家需求为导向,以标志性校企校地合作推动成果转化变革性发展,学校筹划建设华东理工大学西部能源与化工研究院,与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共建华东理工大学宁东创新研究院,推动西部和宁夏能源与化工产业向高端化、绿色化、智能化、融合化方向发展。
如何破解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“两张皮”?该校党委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开展党建联建。学校还探索构建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教育、科技、人才三位一体“华理模式”,筹备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。
自主题教育开展以来,华东理工大学校领导班子先后赴中石油、中石化、中海油、中国航发、中船集团、万华化学、联影医疗等10余家企业和中国石化联合会、中科院上海有机所、硅所等行业协会、科研院所调研,并与东方电气集团、森松集团、中国化学工程集团等企业代表进行座谈交流,瞄准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、科技、人才的迫切需求,深入探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产教融合育人、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以及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的有效路径。
聚焦办学治校难题,校领导、学院职能部处负责人等主动走出去,组团赴兄弟高校,就对口支援、人才培养、校园国际化建设、财务与采购管理、基层团组织建设、学院综合管理治理能力提升等工作进行交流调研。
以创为擎,“党建+”赋能新发展
高校服务社会,既是使命所在,也是自身发展的源头活水。在深入推进“一融双高”建设过程中,华东理工大学坚持以党建为引领,发挥校院两级特色优势,融汇多方资源,聚力融合发展,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实践。
理工科大学如何构建具有自身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路径?学校就此筹建成立“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”,依托学校特色研究领域,打造新的交叉学科平台基地,围绕社会现代化、经济现代化、法治现代化、技术现代化等4个重点方向,形成4支核心团队,有组织有重点地探索和发展全链条科研体系。
其中,社会现代化团队依托市委组织部“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”项目先行先试,组建了以社会学院、艺术学院40多位科研教师为主的交叉融合团队协同攻关,下沉静安区、奉贤区23个社区实地调研、集体“会诊”,为社区基层治理赋能。
如何创新形式,加强来华留学生的国情教育,培养知华、友华的国际化人才?国际教育学院经前期调研发现,国际学生非常希望在生活中体验中国文化,而凌云社区学校也需要更多国际化的受众,传承推广“非遗”文化,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。学院与社区学校共同成立华东理工大学国际学生文化实践基地,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发展。
“党建+”多向赋能,正催化一系列“化学反应”:科研院与绿色技术银行(上海)科技发展有限公司、中豫绿发(上海)实业有限公司执行开展三方联学共建,积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领域的深度合作;材料学院与中核八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,将在项目技术攻关、产学研成果转化、人才培养、党建交流等方面优势互补;生工学院党委与枫林集团党委开展党建共建签约,携手推动上海生命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;离退休党委的在职教工党支部与凌云社区卫生中心党支部结对共建,探索党建引领基层党组织爱心助老的有益途径;物理学院全面统筹学院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,全域、全过程推动教师知识传授、学生能力培养、师生理想信念与道德观念引导等工作的充分有机结合,成立“物理+”工作室……
以学铸魂、以学增智、以学正风、以学促干,华东理工大学把解决问题、促进发展作为检验主题教育成效的“试金石”,努力以高质量发展的“华理实践”回答“强国建设,教育何为”的时代命题。(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颜维琦)